讷河在线 首页 讷河新闻 查看内容

讷河市域经济快速发展

2007-12-3 09:27| 发布者: amble| 查看: 423| 评论: 0

讷河市跳出依赖农业惯性思维的模式,切实转变市域经济增长方式,明晰了“工业城市、园林城市、旅游城市和全国特色农畜产品基地”的城市发展定位,着力推进“四个换位”,实现了市域经济快速发展。

  ——着力发展工业企业,推进“工业立市”。实践使他们感到,要改变农业“靠天吃饭”现状、破解“三农”问题建设新农村,就要跳出农业看农业,按照农业产业化、农区工业化的发展要求,确立“工业立市”的发展思路和推进规划,全民总动员,全党抓企业。一是招商引资发展企业。在引进千万元大项目14个、引资到位额近5亿元的基础上,去年讷河市组建了专业招商团,下设专业组,常年在外招商,实现了招商引资的新突破。讷河全市共引进国内外项目58个,协议引资额达8.1亿元,其中宏立明胶等超亿元项目3个,昌远生物等超千万元以上项目达到24个。这些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,90%投产,全部达产达效后,年可实现产值23亿元,利润1.8亿元,税金0.6亿元,创造就业岗位7000多个。二是科技创新提升企业。通过实施人才战略、向上争取项目、横向组建联合、招商引资嫁接等措施,加快企业技术创新,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。讷河市仅2年就投入技改资金1.3亿元,完成工业技术开发应用项目6项。他们支持银河、港进等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,开发出无明矾粉丝、变性淀粉等新产品。目前,全市已有7户企业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,有10种产品通过了国家绿色新产品认证。港进粉丝、红光系列绵白糖等一批品牌在国内外叫响。三是建设基地支持企业。针对近几年加工企业开工不足的问题,讷河市一方面强化企业主体作用,采取优惠补贴、反租倒包、上门收购等办法,激发农民种植马铃薯、甜菜等农副产品的积极性;另一方面以先进性教育“帮民富”活动为载体,组织党员干部引导农民依托企业建立基地,使马铃薯、大豆、奶肉牛等12条产业链日趋紧密和完善。四是改善环境服务企业。在硬环境建设上,讷河市以改善交通环境为重点,运作成功了111国道、讷五公路等道路建设项目,三年内讷河境内主干道将全部实现硬化和网络化;以改善企业发展环境为重点,尼尔基水库、讷谟尔河堤防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;以改善企业栖息环境为重点,建设了总面积40平方公里两个科技园区,并高标准完善了内部基础设施,制定了特殊政策,已有6户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入驻园区。在软环境上,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,营造了最佳的政策环境、服务环境、诚信环境、法制环境。讷河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城、文化先进县,省双拥模范城、平安创建先进市、文明城市建设先进市、农村党的建设先进市。

  ——着力发展畜牧产业,培植“铁杆庄稼”。就农业内部而言,受条件和空间的限制,仅靠种植业上出售“原”字号产品,农业富不了,农民富不了,农村永远也富不了。而畜牧业是种植业的接续产业之一,是“群众想要干,努力能实现”的优势产业,是确保农民增收致富的“铁杆庄稼”。 (下转四版)为此,他们适时提出了创建全国特色农畜产品基地的目标,全心上畜牧,专心谋发展。到去年8月,全市牧业总产值达到12.1亿元,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960元。一是强化典型培养。推进黄肉牛、山绵羊、生猪、蛋鸡、水产品养殖带及绿色肉牛、肉羊养殖园区“五带一区”建设,构筑了覆盖全市80%乡村的区域化、专业化、规模化畜牧业发展框架。加大专业村屯建设,远大养鸡、前卫养猪、康宁养羊、黎明养牛各具特色的专业养殖村屯达到62个。注重培养养殖大户,涌现出各类养殖大户2484户,特色养殖大户318户,其中田建伟15万只蛋鸡、才子牧业10万头生猪养殖都实现了标准化、程控化。二是强化龙头建设。采取综合措施,加快现有畜牧业龙头企业建设,引资1.5亿元,建设宏立明胶二期工程,年生产能力将从300吨增加到2000吨;对完达山乳业在资金、产品宣传及服务环境等方面优先给予扶持,实现了农企双赢。三是强化科技兴牧。投入340万元扶持畜牧业服务体系发展,对牲畜口蹄疫、禽流感等9种动物疫病全部实行了免费防疫,从根本上确保了畜牧业生产安全。深入实施良种工程,加大繁育改良工作力度,全市繁改站点达127处,畜禽良种基地发展到5处,提升了畜牧业生产质量。四是强化政策扶持。制定了鼓励畜牧业发展的政策,对达到标准的坚决兑现奖励政策。在各乡村逐步建立专业养殖小区,对进入的农户提供用地、资金、防疫灭病、饲料供应、新产品销售等全方位的周到服务。加大资金支持力度,建立起了多元化、多渠道、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。仅2005年,就投放牧业贷款1亿元,干部支牧储蓄7548万元。

  ——着力发展劳务经济,促进农民“充分就业”。为了让剩余的农村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耕种中解脱出来,成为劳务人员或者是工薪阶层,实现“充分就业”,讷河将此项工作作为一个产业,成立了劳务经济局,并由各级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抓,使劳动力转移由个体行为提升为劳务经济,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主要渠道。去年1-10月,新转移劳动力2.2万人,累计转移14.6万人,人均创收4347元。一是搭建平台,确保有组织转移。着重强化了劳动力信息档案建设,建立了贯通城乡的劳转信息网络;强化了转移基地建设,已建立国内劳务基地65处,国外劳务基地9处,其中1000人以上基地8个,500人以上的基地29个;强化了土地流转、资金扶持、农民工维权等政策服务体系建设,共受理农民工投诉28起,立案查处23起,为农民工挽回直接经济损失86万元;强化了部门联动,团市委、妇联、总工会、劳动就业局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,常年开展“工岗快递”、“巾帼建功”、“创业明星”等项载体活动,推动劳动力有组织转移。二是加强培训,确保有技能转移。整合农技校、职教中心等培训基地的教育资源,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。把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培训作为“科普之冬”和“科技下乡”的重要内容,强化对有转移意向的重点人群进行专题培训,对市场需求旺盛的技能进行重点指导。在培训中加大订单培训比重,按订单组织农民工培训,做到了培训一人、合格一人、就业一人。三是典型引路,确保有认识转移。。照耀村农民杨左到俄罗斯打工后,不但创办了自己的固定产业,而且带动村民211人务工致富。目前,全市到俄、韩、日跨国劳务输出达到2408人,成为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新亮点。兆林村农民王金喜、张益武在天津大寺镇组建了劳动力转移专业协会,带动1310名乡亲转移到当地企业,被称之为“兆林一条街”。

  ——着力发展民营经济,激发全民创业活力。他们把国企改制、发展民营经济作为促发展、兴财源、保稳定的头等大事,纳入党委、政府主要工作日程,在思想上重视,政策上倾斜,融资上支持,举措上创新,领导上加强。一是重视民营,发展民营。支持企业大胆进行改革,实现国有企业民营化,增强企业经营自主权。2004年完成了剩余的98户国有企业产改任务,并重点对北糖、大兴等15户企业的改制工作进行了完善,实现了国有资本全部退出。通过深化改革,造纸厂、配件厂、大兴肉联等一批关停老企业重新启动,实现了产销两旺。坚持“放手、放胆、放开、放活”原则,鼓励民营资本扩大投资规模,优化行业结构,民营经济发展已由传统的小作坊、小门店、小摊位向大工业、大商业、大运输、大服务等膨胀扩张,实现了脱胎换骨。目前讷河市投资千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有12家,投资百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有351家。2004年,民营企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.1%,安置就业近万人。二是扶持民营,服务民营。坚持以“治乱”、“治慢”和“治卡”为重点,倾力打造“绿色通道”,彻底解决瓶颈制约问题。先后采取了“三有”、“四不限”、“五平等”等一系列超常举措,培训民营企业人员3500人次,引进各类人才26人。三是引入民营,壮大民营。始终坚持“大力请进来”和“大胆走出去”的办法,通过招商引资振兴民营经济。2004年至今,全市民营企业签约22项,引资额达2.7亿元。去年新上固定资产投资在200万元以上的项目28个。

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

请发表评论

全部评论

关注讷河,关注nehe.com.cn
微信&QQ号

3623459

周一至周日9:00-23:00

反馈建议

3623459@qq.com 在线QQ咨询

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版